死亡现象人类还没有得到真正的认识。有关它的知识、它的本质,作为一孙真实,我们还不能一下子获得,因为任何人都不能对死亡进行直接体验和经历。在备个时代,各种文化中,死亡都是一个及其重要的生命事件。
“在我们身上,生和死、醒和睡、少和老都是同一的东西。后若变化了,就成为前者,前者再变化,又成为后者。“冷变热,热变冷,湿变干,干变湿。”火生于土之死,气生于火之死,水生于气之死,土生于水之死。火死则气生,气死则水生。土死生水,水死生气,气死生火,反过来也是一样。
孔子说:“不知生,焉知死”。这句话对一平,另一半应该补上“不烟死,焉知生”。生与死是人生独木桥的此岸与彼岸,无论谁,他既来到这个世上,不管人生之桥的路程长短,他都要面对死亡这个现实。后都要“爬烟囱”。人们不仅必须度过自己仅有的一次生,同时必须完成自己仅有的一次死。回避它,不认识它,生活就是盲目的。因此,我们必须用辩证唯物主义解释死亡。应该上有关死亡的课。正如爱情对于文学是永恒的主题一样,死亡是哲学寻觅的无尽宝藏。苏联学者弗罗洛夫说得很有道理:“任何一种哲学体系,如果它不能诚实客观地回答与死有关的间题,它就算不上一个完整的体系。”
死亡观是人生全程的反思结果。所以,每个人都应尽早悟己之墓。作为自我反思的意识,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是在生与死、开端”与“终结”的统一的前后联系中实现的。有人会说,不存在投胎、死归之理,因为严格说来不存在“开端”、"终结”生,自我不知道,死,同样不知道是怎么回事。二者都是个谜。这样说的人不明白生与死是对立的统一。没有生,说明不了死没有死,也说明不了生。只有用整个的一生,才能揭示自己诞生的意义。死亡也是这样,它是有关人生终及意义的问题。对于主体来说,死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动,而是主观上内容充实的事件,或者说是大生一系列事件的体验。死亡显示自我完成的生命节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