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帝王、贵族和官僚的陵墓前,我们常常能见到一排排整齐、对仗有序的石刻人物、走兽及传说中的怪兽,这些石雕因其都是有生命之物的形象,故被统称为“石象生”。它们不仅是古代陵墓的重要组成部分,更是难得的历史艺术瑰宝,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。
石象生的起源与功能
据《西京杂记》记载,至迟在秦代,墓前竖立石象生的习俗已经存在。秦始皇郦山墓前的两只石兽,便是这一习俗的早期例证。石象生的初始功能主要是为了避邪,同时也有祈福和增加陵墓庄严气势的作用。随着历史的发展,石象生的功能逐渐扩展,不仅作为陵墓的标记和驱邪之物,还开始表示墓主人的身份等级、墓前仪卫,以及表彰墓主人的功勋。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,烘托出陵墓的庄严与肃穆。
两汉时期:石象*展的*个高潮
两汉时期,陵墓石象生迎来了发展的*个高潮。汉代帝王、达官、贵族墓前多立有石象生,如西汉武帝时大将霍去病墓前的石象生就有四十四件,造型浑厚生动,既表现了霍去病的身份等级和生前仪卫,更突出了他抗击匈奴的威武战功。东汉时期,陵墓前置石象生已成为有意识的行为,用以表示瑞祥、避邪、仪卫等丧葬含义。这些石象生一般设置在墓前神道两侧,形成了固定的布局模式。
六朝时期:石象生的定制与等级体现
至六朝时期,帝王墓前都有体制巨大、气韵生动的石雕石象生,陵墓石象生已形成一定的定制。南京及其附近的六朝陵墓中,帝王陵和王侯墓前的石象生在种类和数量上都有所不同,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度。帝陵前使用天禄或麒麟作为石兽,以显示帝王的权威和尊严;而王公墓前则使用狮子,以体现他们生前的显赫地位。这一时期的石象生不仅具有艺术价值,更是封建礼制的反映。
唐朝时期:石象生的盛行与定制化
唐朝陵墓前置石象生的风气盛行,且趋于定制化。唐高祖献陵、唐太宗昭陵等前的石象生都各具特色,如昭陵前的“昭陵六骏”石象生更是*中外,歌颂了唐太宗生前的开国武功。唐高宗太子李弘的恭陵开创了唐代陵墓石象生定制化的先河,其后的乾陵更是以其规模宏大、气势雄伟的石象生群成为唐及以后帝王陵园石象生陈设布局的楷模。唐代对陵墓前石象生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,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。
宋、明、清时期:石象生的继承与发展
北宋帝陵石象生也有定制,且常常超出这种定制,展现了宋代帝王陵墓的独特风格。明代帝陵在石象生的题材和数量上都与唐、宋两代不同,形成了独特的瑞兽和文武侍臣的组合形式。明代对官僚贵族墓前石象生也有明确的规定,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。清代则基本上继承了明代陵墓石象生的规制,但在细节上也有所创新和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