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国学文化 > 黄肠题凑:汉代丧葬文化的瑰宝与等级象征
公墓技巧 风水民俗
黄肠题凑:汉代丧葬文化的瑰宝与等级象征
作者:  |  发布时间: 2024-12-15  |  5 次浏览
“黄肠题凑”这一名称*初见于《汉书·霍光传》。三国时期的魏人苏林在注释中解释道:“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,故曰黄肠;木头皆内向,故曰题凑。”黄肠指的是墓葬中椁的材料和颜色,采用柏木的姜黄色心材;题凑则是指椁的形式和结构,即将黄色柏木心材的端头都朝向内方,层层平铺、垒筑而成。黄肠题凑必须用柏木心材构成,否则便不能称为真正的黄肠题凑。


黄肠题凑这一独特的丧葬制度,流行于汉代,尤其是西汉时期,其使用者主要为帝王及其妻妾,以及皇帝特许的宠臣。这种葬制不仅体现了汉代社会对丧葬礼仪的*追求,更彰显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和身份象征。

黄肠题凑的起源与定义

“黄肠题凑”这一名称*初见于《汉书·霍光传》。三国时期的魏人苏林在注释中解释道:“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,故曰黄肠;木头皆内向,故曰题凑。”黄肠指的是墓葬中椁的材料和颜色,采用柏木的姜黄色心材;题凑则是指椁的形式和结构,即将黄色柏木心材的端头都朝向内方,层层平铺、垒筑而成。黄肠题凑必须用柏木心材构成,否则便不能称为真正的黄肠题凑。

汉代丧葬制度与黄肠题凑的兴起

汉代尤其是西汉时期,讲究厚葬和丧葬礼制。天子的棺椁有四重之多,其中*外层被称为大棺,用梓木做成,而整个棺椁则被称为梓宫。柏椁,即黄肠题凑的前身,是天子专属的葬制。我国至迟在春秋战国时即已出现用柏木题凑的葬制,但黄肠题凑葬制在西汉初才开始出现,中期才在帝王中流行,成为西汉中期厚葬之风的产物。

考古发现与黄肠题凑的实证

考古发现为黄肠题凑葬制提供了实证。20世纪70年代,在北京大葆台、河北石家庄、湖南长沙、江苏高邮等地,相继发现了保存有黄肠题凑的西汉诸侯王王室墓。其中,北京大葆台西汉墓是典型代表,墓主人很可能是广阳顷王刘建及其妻子。该墓中的黄肠题凑用1588根黄肠木堆垒而成,制作平整,表面打磨光滑,层层之间严密紧凑,与《汉书·霍光传》中的记载完全吻合。

黄肠题凑的特点与等级象征

黄肠题凑葬制具有以下基本特点:一是使用柏树的中心部分作为木料;二是层层平铺、垒筑在椁四周,一般不用榫卯;三是木头都是朝内向,形成特定的构筑方式;四是都发现在竖穴木椁墓之中,但具体尺寸和垒层数并不一致;五是它是身份、等级的象征,一般只有帝王和诸侯王及妻子才能使用。

黄肠题凑不仅是丧葬制度的一种形式,更是等级和尊卑的象征。汉代皇帝往往将其作为特别的恩赐,赏给死去的亲信、大臣使用,以示优待和荣宠。同时,黄肠题凑的用量、堆垒的层次以及所用棺的重数也体现了上下等级和尊卑之分。

黄肠题凑的衰落与替代

随着东汉石室墓和砖室墓的兴起,真正的西汉黄肠题凑墓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。为了克服木材的不足,东汉时期出现了用石头取代木材的黄肠石题凑墓。这些黄肠石题凑墓虽然保留了西汉木构黄肠题凑墓的一些象征意义,但实际上已失去了其本质。

黄肠题凑作为汉代丧葬制度的*规格,既是汉代*统治者穷奢极欲的反映,也是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物和象征。它在我国丧葬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,不仅体现了汉代社会对丧葬礼仪的*追求,更彰显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和身份象征。通过对黄肠题凑的研究,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汉代社会的丧葬习俗、等级制度和文化内涵,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。


< 上一个:单位办好丧事的十三秘诀 下一个:古代陵墓石象生的历史与艺术探究 >

客服热线

028-874 29737
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双林中横路8号

微信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