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国学文化 > 成都宗族与宗祠和家谱
公墓技巧 风水民俗
成都宗族与宗祠和家谱
作者:  |  发布时间: 2024-12-22  |  4 次浏览
邛崃桑园乡通泉村还有由数姓人联建的“百家祠”、“联宗祠”。还有一种纪念历史名人或遗惠于民的官吏的祠堂,为公众捐资、或官府所建,如成都市内的武侯祠、丁公祠。

移民入川基本上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全部迁徙,入川后多为聚族而居。随着人口的繁衍,逐渐形成大家族。移民为维护本宗族人利益,开始建祠堂、修族谱、订族规,以聚集同宗,维系感情。在成都平原分布着数以千计的家族宗祠,据记载,清末,仅成都城区就有43姓宗祠95座。

湖南的向姓,于清康熙三十八年(1699年)入蜀,至民国之时,其子孙分布于华阳、金堂、双流、彭州、青白江、广汉、罗江、梓潼、安县、仁寿、威远、开江、自贡、射洪、中江、松潘等10余县地,民国9年(1920年),经各支联议,在成都市上中东大街建向氏总祠。

清中叶,由福建、广东入蜀的周姓,其族人分居成都、邛崃、新都等32县地,乾隆十七年(1752年),经周氏各支提议,按各支人口捐资,在成都城内府街修建周氏总祠。

彭州民国33年全县274姓氏,有宗祠87座。民国时期,新都有54姓宗祠116座。新津县有46姓宗祠81座。温江县有33姓宗祠46座。都江堰57姓宗祠83座。金堂县,福建南靖陈氏举族2000余人迁入,雍正末年开始兴建陈氏宗祠;民国时期,陈氏所建宗祠在全县即达28座,致有“陈半县”之谣。

解放前夕据不完全统计,崇州全市有75姓宗祠179座。成都以姓氏命名的街名、村名、山名、湾名、乡名等尤多,如成都市内的林家巷、梁家巷、文家巷、焦家巷、包家巷、金家坝、王家坝等。

金牛区簇桥乡有186姓,人数上千人的有李、张、刘、王、陈、杨、周、黄等八大姓,尤以李姓*多,占全乡总人口的10%,铁佛村李家边为李姓世居之地;钟家坎为钟姓世居之地;簇桥乡凉水井村高家湾为高姓世居之地,清代中叶,高氏迁入屯垦,因其旁有一大河湾而名;清代马氏家族迁入簇桥,后人口繁衍建起马家大院、马家坟园、马家石桥等,为当地*大户,故流经此地江安河的一段被称为马家河,该地称为马家河坝。

新津太平场王氏为当地大族,有“王姓半截街”之称。都江堰向峨乡李家山、王家山、石家山均为各姓聚居之地。蒲江县寿民乡青龙杜、杨两家大姓各建有三个祠堂。

过去一般是同姓同族的人共建一个宗祠,奉祀自己的祖先,成都以东龙潭镇一带,主要以广东籍迁入为主。如范姓其祖于雍正五年(1727年)率五子入川,到民国二年(1913年),五房共议,在成都以北隆兴场建立范氏宗祠。还有几个异姓宗族共同集资修建一个宗祠,祠内各自供奉本姓祖先,称为“异姓宗祠”。

据记载民国时期,大邑全县约计130多个宗祠,异姓宗祠即占10%。都江堰青城乡三圣宫,即为当地高、杨、张、孙四姓共建宗祠。新都县龙安乡有田家庙子,又称韩家庙,由福建迁来田、韩、严三姓共建,供奉三姓祖先,每年三姓轮流值年,举办清明会。

邛崃桑园乡通泉村还有由数姓人联建的“百家祠”、“联宗祠”。还有一种纪念历史名人或遗惠于民的官吏的祠堂,为公众捐资、或官府所建,如成都市内的武侯祠、丁公祠。

还有一种家庙,规模一般比宗祠大,既供奉神仙、菩萨,也供奉祖先,如金牛区簇桥顺江村的柴家庵,为柴氏历时三百余年的家庙。新津龙马乡郭庙儿,系郭姓宗祠家庙,供奉太阳、太阴、观音、三婆娘娘等神灵及郭氏祖先;雷庙儿,为雷氏家庙,供奉王母娘娘,每年八月二十七日谓王母娘娘生日,请戏班唱戏酬神,进香祈求子孙平安、添丁求子等,并大办酒席,同宗聚庆。新津太平乡文昌宫为鲁氏家庙,相传鲁氏祖先清初由湖北麻城身背一文昌神入蜀,遂修庙以祀,成为鲁姓家庙;此外,还有谭姓供奉川主的谭庙儿;廖氏的廖庙儿则供奉关羽、张飞、纯阳、瘟神、地母等,正月十五庙会,赶会的、经商的,极其热闹。

都江堰虹口乡贾姓为当地大族,谓东岳大帝是贾姓亲长,故将东岳庙奉为家庙;土桥乡的家庙有蔡家庵、阚家寺、忠圣庵等。新都县柏水乡有石家观音庙、曹家土地庙。华阳县乡镇即分布有余家寺、吴家寺、汤家寺、杨家寺、朱家寺、邓家寺、刘家寺、田家寺、王家寺、罗家寺、苏家寺、蓝家寺、赵家寺、徐家寺等十余座家庙。大邑安顺乡兰萍山兴佛寺,原为张氏家庙,始建于明代中叶,因张氏无子,伍姓入赘,子孙繁衍;后因张、伍二姓矛盾纠纷,舍家庙为公庙,捐舍土地千余亩、荒山千余亩,招收徒众进行管理。

宗祠一般都拥有一定数量的产业,称为“祀田”或“尝田”,多由族人聚资购买,或祖先遗留,或族中富者捐赠。

新都县清流乡的宁家祠建于清同治年间,有田产100余亩。成都洞子口乡曾家祠、许家祠其田产都在200亩以上。成都龙潭寺的范氏宗祠,至民国末年,其祠产达3000余亩,全族有360余户,达1700余人。祠产收益用作祭祀、族会、本族公益事业和日常杂务开支等;凡族中子弟上学伙食、学杂费均由祠产供给;考上初中、高中、大学均给予数额不等的奖学金。

有的宗祠还将祠产收益开办学校,接收族人子弟入学。新都清流乡宁家祠即在祠内办有学馆,教授宁氏子弟。龙潭乡范家祠办有范氏私立小学,在校读书者免交学杂费,并供伙食;考上初中发给助学金大洋24元,高中发36元,大学发100元,上京师或留日发140元,留欧美发280元;各生毕业考取优等,在祠堂挂金字招牌表彰。

崇州三江乡周家祠组织“周氏子女学术研究会”,订报章杂志,购词源、字典、数学等指导书籍,购买篮球、乒乓等运动器具,召集寒暑假归家初中以上周氏子女于祠内复习功课,中午供一顿午餐,受到周氏子女的欢迎。据民国15年统计,金堂县宗祠所办小学达50所,其中陈氏所办崇本小学成绩优良,受到“四川省特组县政考察团”的嘉奖。祠产收益也用做资助本族贫困者,每年对族中鳏寡孤独都给予一定的补助。

崇州道明乡高家祠,凡族中年满60岁者,年给优待谷一石;年满80岁者,年给优待谷二石。祠堂无收入来源的,则收份子钱办会。

祠堂是家族的重要标志,祠堂规模都较大,一般大门两旁立有一对石狮,如果子孙中有“殿过翰”的,门口可以立一根旗杆。祠堂一般由三大建筑构成,一为重门,门楣上方悬刻“××氏祠堂”的匾额。二为祭堂,是族人祭拜祖先、举行集会、议事的中心。三为寝堂,用以安放祖宗牌位。祠中神案上按班辈供奉列祖列宗牌位,并设“龛师”管理,早晚敬香。

三大建筑同置一中轴线上,如有能力,周围再配上庭、亭、庑、廊,则形成一组完整的四合院式建筑群。过去,街市中就有一些*的宗祠,如骡马市的戴家祠、张家祠,北门外梁家祠,岳府街的岳家祠、杨家祠等。新津太平乡白马陈家祠,为一座坐南向北的大四合院,大门两旁立有石狮;进门丈许有高三丈、宽丈五的石砌屏风,上书“光远有耀”,为陈氏四代排行;祠内建有戏台,为一般宗祠所无。

大邑安顺乡孔氏,自称孔子后裔,孔家祠内设有圣裔堂,堂内有联,“本支百世不易,尝万古如斯。”新都清流乡宁家祠占地30余亩,内有3亩大池塘,还有东、南、西、北四大花园。此外,一些纪念名人的祠堂还成为*的游乐之所,如成都市内方正街的丁公祠,亭台楼阁,花木葱笼,正月初一,人们喜到此游宴。三道会馆街浙江会馆内的叶公祠也是*的游乐场所。

各族族长都由本族有声望的士绅、或德高望重的长辈担任,族长统揽族权,主持宗祠事务,岁时祭祀,执行族规,调解族内纠纷,主持奖惩事务。祠堂又称祖庙,是族人聚会活动的中心。岁时祭祀,家族重大事务都由族长主持在祠堂举行。

宗祠祭祀是族中一件重大的事情,也是合族集聚一堂*为欢乐的日子。祭祀中*隆重的是春秋两次大祭,一般是在清明和冬至,也有的在春分或重阳。届时,全体族人都要参加。参祭者要梳洗整洁,祭品要丰富。祭祀时,由族长宣读祝文或训示,主要追终溯远,颂扬祖德。然后由祠堂总管、值年报告一年来宗祠事务、祠产收支等。祭祀完毕,合族聚餐。

有的上午祭祖,下午祭扫祖坟,凡本氏族人之墓都得祭扫,焚香化纸,依次叩拜。蒲江县的同宗会,每年清明祭祖,族人聚于本姓祠堂,举行隆重的祭祖典礼,族人齐聚祖墓,为其培土,然后全族会聚宴饮,俗称吃清明会。

新津花园乡伍家没有祠堂,每年清明时节,合族人齐集在祖坟园——伍花碑大坟园,大办清明会;一办就是一两百桌,极其热闹,延续一百多年,直至解放初才停止。冬至祀祖也极其隆重,新都竹友乡檀木村王家祠,冬至办会祭祖,屠猪宰羊,大摆流水席三日,每日百余桌;除王姓子孙外,凡王姓出嫁女子及所生子女、以及宗祠佃户,均可赴席。成都向氏总祠,每年春秋两季办会,各县向氏族人派代表参加。日常向氏族人到总祠祭拜祖宗,总祠包吃、住三天。

各宗族以族谱联宗为纽带,把同宗族人联系在一起。大的家族一般都很重视族谱,并指定专人负责族谱的撰写、续修。

< 上一个:大邑刘文彩的一生 下一个:两宋时成都农业和手工业都在前代的基础上有很大的发展 >

客服热线

028-874 29737
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双林中横路8号

微信公众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