坟的作用,主要是作为墓的标志。据《礼记·檀弓上》记载孔子合葬了他的父母以后说:“吾闻之,古也墓而不坟:今丘也,东西南北人也「意谓我是四处奔波的人」,不可以弗识「做标志也。于是封之,崇四尺。”在坟上植树,主要也是作为墓的标识。汉仲长统《昌言》:古之葬者,松柏梧桐以识坟也。”墓阙是墓前两边的建筑物,多以石为主,上多题刻。陵墓前还有雄伟石牌坊,神路两侧有狮、獬豸、骆驼、象、麒麟、马等石兽及武臣、文臣、勋臣等石人。
坟是埋葬死人筑起的土堆,墓是墓地即埋葬死人的处所。《方言》卷十三:“凡葬而无坟谓之墓。”坟和墓是有明显区别的。古时因身份各异而名为陵、陪陵、茔等。陵为帝王之墓:显贵者被赐葬于陵旁墓地,谓之陪陵:余者谓之茔或称茔冢、冢、坟墓等。
《礼记·檀弓上》:“古也墓而不坟。”据说殷人的墓地上是不筑坟堆的。到了周代,开始在墓上筑坟堆,但仅限于贵族阶层。这就是《周礼·春官·冢人》所说的:“以爵等为丘封之度”。丘是王公之坟,封是诸臣之坟。自此古坟之高有了定制,坟堆的大小、高低取决于爵位的等级。这时,不但有了坟,而且坟上要种树。《白虎通·崩薨》:“天子坟高三仞,树以松:诸侯半之,树以柏:大夫八尺,树以栾:士四尺,树以槐。”《礼记·王制》载:庶人是“不封不树”,就是说,既不封土起坟,也不种树。